行为医学是一个新的医学分支,首要研究精神心思行为对人体的影响。它与老年人的健康也有很密切的联络。
多数老年人虽已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乃至还有一些别的慢性病,但日子作业一直如常。忽然遭受某种沉重的精神影响后,却可导致健康情况的明显变化,乃至激发出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其特色往往是猝不及防和较少有先兆症状。
心思行为因素不直接影响心脑血管,实际上经过搅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影响全身功用。通常是在身体原有的“缺点”上产生问题,常见的是严重心情激动影响胃口消化,便秘腹泻乃至激发溃疡病等。有的人产生肿瘤也或许或多或少与严重的精神创伤使机体的免疫功用遭到危害有关。
导致疾病的心思行为因素虽然通常是焦虑、哀痛、严重、惊骇、愤怒、委屈等不良影响,但有时出乎意料之外的过分欣喜快乐也或许“乐极生悲”,引发病变。因此,豁达大度、少私寡欲,在各种简单引起心情激动的情况下泰然处之,坚持心平气和,乃是最重要的长寿之道。
对客观社会日子的问题,一是要参与,二是要超逸。
不少老年人最初在作业岗位上都曾勤奋地做出过贡献,颇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天然也遭到人们应有的敬重。离退休后客观情况有些改动,自己对这些改动也或许比较灵敏。但在对待这些问题时,不要太计较,也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当然,和家人交流感情,参与一些家务劳动,也有益于身心。但在或许条件下还应该有必定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与老朋友老同事坚持 联络,持续关心自己曩昔熟悉的作业,追寻原来从事专业作业的新发展动向;没有特别专业技能的人也无妨学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培育一些新的兴趣。要积极参与,一方面是做到老有所为,另一方面也可防止离退休后或许产生的空虚感和失落感。孤独感是一种很不利于健康的心思因素。
可是,老年人的参与又和当年的肩负作业重担不一样,不要求过于执着追求,更不要求“出生入死”、坚韧不拔。相反,老年人的参与应当与超逸相结合才好。比如对一些事,自己觉得不闻不问办不到,想改动它又不或许,如能找到适当的场合谈谈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意见也就行了。碰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千万不要憋在心里,最好是去和一些互相很了解的熟人谈谈,乃至发发牢骚,说些怪话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进得去、出得来,拿得起、放得下。多大的事,说完了,一笑了之。
人本来就需要有点幽默感。对老年人来说,幽默感无异乎是一种抵挡各种精神心思影响的缓冲剂,就像防波堤对海港那样重要,堤外虽然波涛汹涌,堤内却相对地惊涛骇浪。
老年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一般不像年青人那么简单激动。但对一些事物的观点简单有既定的形式,发现什么情况与这些形式不相同就常会产生“想当年……”的感叹!这都是可以了解的。笔者看见个别年青医生学习不刻苦时,也有过类似主意。经人指点,才懂得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现象都难免有它自身的原因。
坚持心思平衡,确实是值得注意的。